澳洲社會重視多元文化,而這份包容精神也深深融入了職場。許多企業,積極鼓勵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互相交流,並拓展國際合作,華人服務社便是其中之一。作為服務多元社區的非營利慈善機構,我們的同仁一向重視跨文化溝通與協作。
不久前,我們的夥伴潘南弘,分享了他早年在政府電力公司任職期間,參與跨國交流項目的難忘經歷。
南弘回憶道:「1998年3月,我被調入太平洋電力的國際部。當時,中國正與世界銀行洽談合作,計劃以浙江省電力局為試點,借鑑澳洲電力市場改革的經驗。一個月後,主管告訴我,世界銀行有意批准該項目,我將被任命為項目經理。浙江代表團一行五人隨後抵達悉尼,談項目事宜,由我全程負責兩週的接待工作。6 月中,我便隨主管啟程前往中國繼續洽談,這是我第一次到中國,竟是以這樣的方式展開,人生的奇妙可見一斑。」
「會議之餘,東道主還安排我們參觀岳飛墓、泛舟西湖、遊覽靈隱寺。同行的澳洲夥伴有機會了解當地生活文化,而項目商談也進展順利。最終,國際部在接下來的數年中,為浙江電力部門提供專業培訓。」
「在隨後的四年間,我往返中國近三十次,負責規劃每次的培訓課程與參訪行程,邀請澳洲專家授課,讓學員全面了解電力市場改革的脈絡,包括立法、職能分解與電廠重組等。同時,我還安排中國考察團到澳洲與新西蘭,比較不同模式的改革成果。我還負責將英文資料翻譯成中文,確保知識得以有效傳遞。我的足跡遍及杭州、上海、南京、北京、長春、哈爾濱、濟南等地,不但結識了數十位澳洲專家,更與中國電力領域的同行建立了深厚情誼。」
談到跨文化交流的趣事,南弘笑著說:「有一次在中方宴席上,我發現桌上出現狗肉菜式,立刻通知中方撤下,以免澳洲同事感到不適。杭州的宴會常有大閘蟹,其中一位澳洲夥伴特別喜愛,甚至隨身攜帶小工具,把螃蟹吃得乾乾淨淨,令中方的接待人員十分驚訝。至於聚餐上的飲酒文化,講究「不醉不歸」,我的澳洲同事們則自有妙招,其中一位還特意學了一句中文:『喝一口,不乾杯』,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回首這段經歷,南弘勉勵年青一代,他說:「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積極參與國際項目,既能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更能從中學習不同的思維方式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無價的收穫。」
跨文化合作是一座橋樑,連接的不只是知識,更是理解與信任。南弘的故事告訴我們:透過擁抱多元文化、勇於分享,能開啟更豐富的人生旅程,並構建和諧的社會。

(圖:潘南弘多年前與同事到中國工作時,有機會去了解當地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