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詩詞以其凝練語言、優美韻律與深遠意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成為學習中文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澳洲紐修威中文教育理事會每年都主辦「全澳中文朗誦比賽」,為這項文化傳統注入活力。而華人服務社的啓思中文學校,一直積極參與其中。
目前,啓思中文學校各校區的學生們,正如火如荼地投入訓練。筆者特別訪問了多年來屢次帶領學生,在賽場上斬獲佳績的張家老師,讓她分享在詩詞教學與朗誦訓練方面的經驗與心得。
談及訓練的過程,張老師表示:「我們每年參賽的學生中,很多是來自非華語背景,或是剛開始接觸中文的孩子。詩詞語言高度濃縮,初學者常常一頭霧水。為此,我會透過講故事、舉例子來幫助孩子們理解詩句的含義。比如在講解描寫自然景色的詩句時,我會結合圖片或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讓他們能具象地感受詩中的意境。」
「在講解課文時,我經常運用角色扮演與情境模擬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理解文本,進而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印象。只有真正理解詩詞之美,孩子們才會愛上朗誦。」
「我特別強調孩子們對詩詞情感與意境的把握,每首詩,我都會帶著學生逐句分析語調、節奏與情感層次,並引導他們透過語音的輕重緩急、眼神的表達,去詮釋詩中的情緒。比如歡快的詩句,要用明亮的語調和輕快的節奏來表達;而抒情的段落則需要更柔和、更細膩的聲音來呈現。」
張老師展開雙手,笑著說:「朗誦是一場全身心的表演,肢體語言的配合,能讓詩詞的情感更加感染人心。在訓練中,我會設計一些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動作,讓學生透過反覆練習,自然地將語言與肢體結合,從而更生動地展現詩詞的魅力。」
談到詩詞對孩子的影響,張老師滿懷熱情地說道:「詩詞蘊含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其中所傳達的情感與美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與情感表達力。當孩子們看到夕陽西下,若能聯想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單單是只說一聲『真美啊』,便能展現到語言的深度與情感的厚度。」
她又舉例說:「古詩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的通達,『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毅,也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愛。讓孩子們理解其中的精神內核,不但可以陶冶性情,更有助於培養健全的人格。」
詩以言志,文以載道。筆者樂見啓思中文學校透過詩詞教學與課文誦讀,致力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引導他們體會文字背後的情感,理解歷史文化,並培養同理與共情之心。

(圖:華人服務社啓思中文學校在上課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