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如約前往華興組做義工采訪,眼前的文國森一臉憨厚、眼睛裏閃動着靈氣,非常的健談。

筆者與Sam哥。
夥伴Tracy向筆者介紹說Sam哥(文國森)是來自越南的難民,是一個非常有故事的人。於是,我們的話題就從他是如何離開越南談起:「能談談你是什麽時候離開越南的嗎?」
「我是1978年乘船投奔怒海離開南越的,當時西貢淪陷、父親經營着一間有200員工大型機械厰,他非常擔心北越佔領後會受到清算,於是就鼓勵一家人都想辦法離開越南。其實,我還在讀書的時期就經常被父親要求假期或周末去工廠幹活、並學習一些機械方面的理論與操作,這也為我日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Sam哥在越南的船。
當談起在怒海中那次的生死逃亡經歷時、Sam哥還心有餘悸:「我是船長,開着自己工廠造的船滿載着35人在大海行駛,本來預計3天3夜就能夠抵達馬來西亞。沒想到船駛出公海後的第三天出現機械故障、一時也無法修復,只好任由木船在公海漂流;期間,還被退潮的海水冲入了内海灣而幾乎擱淺,我們就想盡辦法利用漲潮把船駛出到公海中,只有這樣才有機會碰上求救的機會。」

Sam哥的船在公海漂流。
「在海上漂流期間,也曾遇到了一艘日本的商船、但無論我們怎樣發出求救的信號他們都熟視無睹、開足馬力從我們的側面駛過絕塵而去。一直等到第35天全船的人都幾乎陷入了絕望之時、才又幸運地遇到了一艘英國的煤氣船把我們救了上船,船長還拍下了我們獲救時的船隻。」

英國煤氣船船長拍下的照片。
談起這位把他們從死亡的邊緣救上來的英國船長、Sam哥一臉寫滿了感恩,這大概也是他後來選擇留在英國的原因之一吧。
獲救後的Sam與同船的30多人被安置在文萊英軍的駐守部隊營地,一段時間之後,澳洲和英國政府都願意接受他們這批難民、官員就問大家的選擇,結果Sam選擇了到英國。
一年後,太太帶着年幼的女兒也踏上了投奔怒海的漁船離開了越南,幾經周轉去到了英國與丈夫團聚,那已經是1980年了。
Sam哥還是幸運的,由於懂機械會修機器、他先是進入了一家汽車公司當修理工,幾年之後又考入了英國政府的交通部工作;1990年又受聘加入了英國的空中巴士公司(UK Air Bus)工作,直到退休。
Sam哥告訴筆者,自己是一個愛冒險和喜歡接受挑戰的人,那時年輕渾身是勁、總是喜歡折騰:在白天幹好一份全職工作之餘,我先後開過製衣廠、餐館和酒吧,白天太太由負責,晚上和周末我就去做 「兼職」、全盤負責。

Sam哥的製衣廠。
談起這段經歷、Sam不無感慨地說:「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戲,所有的角色都可以自己去選擇;你喜歡扮演什麽樣的角色需要自己去爭取,經歷過了就是一種收穫。」
筆者好奇地詢問Sam哥,你遠在萬里之外的英國生活,又是如何與華人服務社結緣的呢?
「我1990年就曾經來過澳洲,一方面是觀光旅遊、更重要的是探望當年一起投奔怒海的那班患難兄弟;2006年又一次來到澳洲、不過是來探望已經在悉尼結婚生孩子的女兒,順便幫忙帶帶孫子。」

Sam哥一家。
「在這期間,當年來悉尼的那些兄弟介紹我認識華興會並參加了一些活動,從此就結下了一段『緣分』。」
「退休後,我會經常來澳洲住上一段時間,於是從2018年起與太太(大家稱她為梅姐)開始在華興組做義工,轉眼間就已經7年了。」
聊起華興組Sam哥娓娓道來:「我的動手能力好,每逢過年、中秋等節慶組裏搞活動,音響、美術裝飾、佈置會場我幾乎是一手承辦,太太也在一旁幫忙、夫唱婦隨。疫情期間,我還主持了多次ZOOM的綫上活動、給長者們提供一些安全建議和文娛活動。」
夥伴Tracy插話道:「從2021年起,Sam哥與太太梅姐就多次獲得了我社和當地市政府以及新州年度義工獎等嘉獎,是一對令人敬佩的模範夫妻。」

Sam哥與女兒(右一)及太太(右三)與現任澳洲總理見面。
筆者有點遺憾的是,採訪當天梅姐因為要帶孫子而無法與Sam哥一起前來組裏、錯過了向她請教學習的機會。
當筆者請Sam哥分享當義工的收穫與心得時、他感嘆地表示:「我在怒海經歷了九死一生才獲救、作為難民卻受到了當地政府的善待,才有機會在異國他鄉重新開啓了新的生活,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人要飲水思源、回饋社會,我非常樂意當一名義工獻出自己的愛心。」
「我雖然已經過了古稀之年,但仍然精力充沛,我會一直把義工作爲回饋社會的一種善舉繼續做下去,我很享受這種助人帶來的快樂。」
正是「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筆者也愿以一副嵌名聯來表達敬意:
「國破怒海奔自由;
遠山林茂始為森。」